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22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8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刘颖 《摩擦学学报》1998,18(1):71-74
将TNT炸药爆炸石墨型六方氮化硼转化成的纤锌矿型密排六方氮化硼(BNw)微粉与Ni-P合金液相共沉积制备了Ni-P-BNw化学复合镀层.研究结果表明,Ni-P-BNw化学复合镀层具有比Ni-P化学镀层更小的胞状组织,BNw微粒未改变Ni-P的非晶态特征,但却降低了它的晶化温度,明显地提高了它的硬度和耐磨性,Ni-P-BNw复合镀层的磨损失效形式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32.
罗虹  孙希酮 《摩擦学学报》1995,15(3):218-223
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着较低硬度表面比较高硬度表面耐磨性更好的现象,为了弄清其原因,用固定磨粒和活动磨粒分别研究了磨损过程中较低硬度基体表面的强化效应,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固定磨粒和活动磨粒都能够在试件表面形成磨粒-铁复合材料层,从而使表层材料的硬度提高、耐磨性改善,使用寿命延长,其中固定磨粒的粒度越大,越有惠于复合材料层的形成;活动磨粒造成的增重效果更加明显,而且复合材料层也比较厚。复合材料层的开成  相似文献   
133.
马薇  孟丽慧  刘立波 《化学教育》2016,37(23):73-77
晶体结构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功能,由于内容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采用价格低廉的泡沫塑料球与毛绒条扭扭棒为材料,由学生自制晶体模型,安全方便、简单易行,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晶体结构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泡沫塑料球与毛绒条扭扭棒还可制作许多其他化学教学常用模型,可用度高、推广性强。  相似文献   
134.
球形磁铁在弯管内表面磁力研磨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冰  邓超  陈燕 《摩擦学学报》2013,33(6):565-570
空间弯管内表面微裂纹用传统的研磨方法难以去除.利用六自由度机械手结合磁力研磨加工装置实现空间弯管内表面研磨加工.为了提高磁力研磨弯管内表面的加工效率,根据研磨工艺数学模型分析得到提高研磨压力是提高研磨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提出在研磨介质中添加球形磁铁作为辅助抛光工具提高研磨介质对弯管内表面的压力.通过Ansoft Maxwell软件分析得到添加球形磁铁后加工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增大,即研磨压力变大.并对TB8合金弯管进行研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球形磁铁后研磨加工效率提高约40%;表面粗糙度降至0.09 μm左右,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内表面上的微裂纹已去除.实验验证了球形磁铁辅助研磨弯管内表面的可行性,为提高磁力研磨加工效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5.
周靖  沈承金  张宏 《摩擦学学报》2013,33(4):413-419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35钢基体表面制备了WC-CoCr涂层,利用高精度SLP-2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微动试验机研究涂层在复合微动磨损条件下的摩擦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的微动磨损形貌,探讨其复合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涂层在振幅为40μm时,F-D图由准梯形型转变为闭合的椭圆形型,微动从滑移区过渡到微滑区,振幅增大,处于滑移区的时间也随之延长;WC-CoCr涂层复合微动磨痕呈现典型的中间黏着、边缘磨损的环状磨损形貌,具有非对称性,磨损初期的滑移区以黏着磨损为主,稳定阶段微滑区的磨损机理为疲劳磨损.  相似文献   
136.
Reciprocal exchange can be used to produce DNA motifs based on branching at the level of secondary structure. These motifs can be combined by sticky-ended cohesion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structures. Stick polyhedra and nanomechanical devices have been produced by self-assembly from motifs based on branched DNA. Periodic arrays with tunable surface features has also been produced; aperiodic arrangements have been used for DNA-based compu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